顯示具有 Pancreatic Cancer Info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Pancreatic Cancer Info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小胰臟癌」早期診治上所扮演的角色!

台北宏恩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 - 譚健民醫師

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胰臟癌」的盛行率在世界各地逐年都有升高的趨勢,由於胰臟本身解剖位置以及在臨床檢驗上缺乏特異的「血清腫瘤標記」,使得胰臟癌的早期偵測比其他消化道癌瘤較為不易;事實上,「胰臟癌」在確診時亦都已處於中、晚期,而其手術切除率也僅在30%左右,五年存活率則在5~10%之間,治癒效果也遠差於胃癌、大腸癌等消化道腫瘤。

目前而言,「早期胰臟癌」在臨床上仍屬少見,在臨床上也很不容易遇到「早期」胰臟癌。在l981年時,有些臨床醫學家將「早期胰臟癌」定義為胰臟腫瘤直徑小於兩公分者,而其病理組織學上尚未見癌細胞侵犯至胰管,在術中亦未見遠處轉移或淋巴結轉移。而在1996年,日本將胰臟腫瘤直徑小於兩公分,無淋巴結轉移,無胰臟被膜浸潤或胰臟後方浸潤,也沒有血管或鄰近器官侵犯,定位為「第一期胰臟癌」。爾後,在1998年並提出「早期胰臟癌」的觀念,即胰臟癌瘤直徑小於一公分的「微小胰臟癌」,或胰臟原位癌,或胰臟導管內癌(胰臟實質顯微鏡下僅有癌浸潤),而後兩者無論其腫瘤大小如何,這些所謂的「早期胰臟癌」是在接受手術治療後是可以完全治癒的。事實上,根據日本臨床經歷統計,直徑小於一公分的胰臟癌、胰臟原位癌或胰臟導管內癌,其術後五年存活率亦為百分之百。

基本上,腫瘤體積越小,越有可能是在早期,能及時治療其預後亦較好。因此,胰臟癌大小也是決定預後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在臨床上,胰臟癌直徑小於兩公分,其術後五年存活率在百分之五十上下。目前來說,由於臨床影像診斷學以及內鏡鏡技術的進步,在臨床上已能偵測到兩公分上下的胰臟腫瘤。基本上,「小胰臟癌」與「早期胰臟癌」兩者是具有不同的臨床定義,其中「小胰臟癌」僅由腫瘤的直徑大小來論,只要腫瘤直徑小於兩公分,無論有無淋巴結轉移,即稱為「小胰臟癌」。

根據文獻報道,「小胰臟癌」在可切除的胰臟癌病例中佔3~5%之間,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胰臟癌位於「胰頭部」,也可能由於胰頭部腫瘤比胰體尾部症狀出現得較早,也就較易被早期發現。再者,根據病理組織學研究,「小胰臟癌」主要是起源於胰臟導管上皮的導管腺癌,而其他類型的胰臟惡性腫瘤,常見如惡性胰島細胞瘤、非囊性黏液腺癌、腺鱗癌、未分化癌、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由於其不同於「導管腺癌」的病理特點,即使直瘤徑小於兩公分,也不列入「小胰臟癌」。

在臨床上,百分之四十五的「小胰臟癌」罹患者是不具任何臨床症狀的,而僅在所謂的健康檢查或在其他疾病就診時(如糖尿病),才被疑及罹患胰臟癌的可能性。

在臨床上,「小胰臟癌」的主要症狀及表徵可能包括有下述數項:

一、黃疸及腹痛:上腹部疼痛以及黃疸也是「小胰臟癌」常見的主要症狀,胰頭部小胰臟癌易引起主胰管以及總膽管阻塞,倘若兩則同時阻塞更導致黃疸及上腹痛的早期出現,其中黃疸先於腹痛是小胰臟癌的臨床特徵,小胰臟癌出現黃疸合併腹痛者佔60~90%之間。

二、食慾不振或消化不良:主要是由於胰管受到阻塞導致消化酵素引流不通暢,而出現因消化?的缺乏而衍生消化功能障礙的併發症。

三、突發性糖尿病:少部份小胰臟癌早期會出現不明原因的突發性糖尿病病症。

因此,對於在罹患胰臟癌的高危險群中,能建議其接受定期篩檢亦有可能發現一些早期胰臟癌的蛛絲馬跡。常見胰臟癌的篩檢工具包括有:

▲血清胰脢:一旦發生胰臟癌時,由於胰臟本身發生炎症反應(衍生阻塞性胰臟炎),罹患者血清中某些胰臟脢會呈現一過性異常上升,在小胰臟癌罹患者而言,其彈性蛋白脢升高4~5%,澱粉脢升高 45~50%,鹼性磷酸脢升高30~40%。

▲血清CA19-9及CEA:在已知胰臟的特異性血清腫瘤標記中,CA19-9的敏感性達80%,特異性為75%,而「小胰臟癌」的CAl9-9及CEA異常升高的比率則分別為65%以及45%。

▲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在腹部超音波掃描中,在胰臟部位可呈現異常佔據性陰影、胰管或膽道擴張,根據資料顯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小胰臟癌」會呈現異常的超音波掃描影像。

▲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電腦斷層掃描可偵測出直徑1~2公分的胰臟腫瘤,而65~70%的「小胰臟癌」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中能發現異常結果;此外,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也是「小胰臟癌」術前切除評估的重要考量依據。

▲逆行性內視鏡膽道及胰臟攝影檢查(ERCP)以及核磁共振檢查(MRI):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胰臟癌來自於胰導管,小胰臟癌最早的徵象可能就是胰管的異常。小胰臟癌的ERCP表現主要是主胰管狹窄、中斷、擴張或顯影劑排洩延遲;此外,一旦發現分支胰管擴張以及囊腫形成時,亦必須要排除「胰臟癌」的可能性,其中ERCP診斷小胰臟癌的敏感性亦高達95~100%。

▲內視鏡超音波掃描:內視鏡超音波可以經由胃腸道來探查胰臟,診斷胰臟癌的價值亦較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為高,其診斷小胰臟癌的敏感性高達百分之七十五。此外,某些醫學中心亦設置有某些特殊胰臟檢查如胰管內視鏡檢查(peroral pancreatoscopy,PPS)以及胰管內視鏡超音波掃描檢查(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可以利用ERCP導管直接進入主胰管,來偵測是否有小胰臟癌的存在。此外,在臨床上胰液細胞學檢查(在ERCP檢查時併取胰液行細胞學檢查)的胰臟癌陽性率在40~90%之間。

根據臨床經驗,「小胰臟癌」接受手術的效果亦較佳,位於胰頭部的小胰臟癌採取「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為主,而體尾部則採取胰體尾及脾臟全切除為主,術中亦進行胰臟周遭全部淋巴結的切除。由此可知,「小胰臟癌」的預後明顯優於兩公分以上的胰臟癌,根據現有文獻的報導,小胰臟癌術後五年存活率在55~75%之間,而小於一公分的小胰臟癌術後五年生存率更可達百分之百。


摘錄自 : 譚健民醫師‧Kingnet

都巿健康特輯─胰臟癌

27/05/2008 都巿健康特輯─胰臟癌

無故出現的胃腹痛楚令黃伯深受困擾,而疼痛更開始蔓延至腰背,連胃口也顯得不振,平日凸出的大肚腩也逐漸消失。他懷疑自己消化不良,加上可能是耍太極時扭傷了腰部,於是天天用跌打酒塗抹但不見效,最後才向醫生求診。一連串掃描兼驗血檢查,證實黃伯患有一種極為惡性的癌病─胰臟癌。

胰臟癌有「癌中之王」之稱,奪命率極高,發病個案與死亡病例幾乎相約,患者確診後的存活期一般僅為三、數個月,五年存活率低於5%。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05年本港共有423宗胰臟癌,而死亡病例則達到394宗。

徵狀不顯難察覺

剛剛渡過75歲壽辰的黃伯,亦沒為意自己患病的的徵狀。他將持續三個月的腹痛當是消化不良,腰痛則認為是扭傷腰,直至出現體重急降了二十多磅,才求醫檢查。醫生替黃伯進行超聲波及電腦掃描,發現他在胰臟中間位置有一個約三公分的腫瘤,而肝臟亦出現轉移病變。

安美癌科治療中心顧問醫生陸凱祖表示,若胰臟癌病人在早期確診,手術能提升治癒機會,但國際臨床經驗顯示,近90%胰臟癌病人也無法接受手術切除癌瘤,原因是癌細胞已經轉移,或是腫瘤過於靠近大血管,因此利用不同的藥物進行化療,是控制胰臟癌的常用方法。

藥物治療延生命

傳統的化療藥物如5-FU等,對胰臟癌的療效不彰。早在98年獲美國FDA核准用於治療胰臟癌的GEMCITABINE,臨床研究顯示能夠減輕病人的疼痛,提升生活質素,對延長存活期有幫助。

由於癌細胞已出現轉移,黃伯不能接受手術,於是接受了GEMCITABINE治療,惟兩個月後,病況未有好轉,體重持續下降,血液癌症指數CA19.9則有上升。

混合方案更見效

近年醫學界嘗試把GEMCITABINE作為骨幹混合其他藥物,以找出最好的控制胰臟癌方法。由美國臨床腫瘤科學會刊印的《臨床腫瘤科期刊》,曾發表多份早期臨床研究報告,發現混合治療可提升治療成效,包括標靶藥物ERLOTINIB、抑制血管增生的單克隆抗體BEVACIZUMAB,以及CAPECITABINE等,都能緩解患者的不適及延長存活期。但亦有研究指混合療程或加入放射治療的成效未見顯著。

加拿大國立癌症研究所早前公布一項有500名病人參與的臨床研究顯示,GEMCITABINE加ERLOTINIB的混合治療,可提升晚期胰臟癌患者的存活率達兩成半。黃伯選擇了這個混合治療方案,疼痛問題受到控制,體重亦有回升,CA19.9指數則告下跌,反映癌病受到控制。

正確診斷為上策

陸醫生指出,胰臟是一個位於胃部背面的消化器官,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及製造胰島素以調節血糖。由於它深藏於腹腔之後,有胃及腸臟等遮蔽,器官出現病變也不容易發現,即使有惡性癌瘤也因為沒有特別徵狀而被忽視及延誤治療。

治療胰臟癌必須要由正確診斷開始,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CA19.9指數也可以幫助確認胰臟腫瘤是惡性還是良性,但針刺取活組織對決定治療方案十分重要,原因是少數如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所用的治療方法,與最常見、95%病人所患的腺癌(ADENOCARCINOMA)有所不同。


摘錄自 AmMed Cancer Center

胰臟功能

胰臟是一個大而細長的葡萄串狀的腺體,橫於胃後,居脾臟和十二指腸之間;其右端(胰頭)較大、朝下,左端(胰尾)是橫著的,尾部靠著脾。胰的外分泌液或胰液經胰管輸入十二指腸,其中含有各種消化酶。在胰內另有散在的島狀細胞團,稱為胰島或Langerhans島。

胰島的β-細胞分泌胰島素,起降低血糖,促進肝糖原的合成等作用。

胰島α-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促進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互相反饋,控制血糖穩定在一個小的範圍內。如果因為任何原因導致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就會導致糖尿病。胰臟每天製造約1200~1500c.c.的胰液,經由胰管送至十二指腸,胰液包括可分解蛋白質、醣類、脂質的酵素如胰澱粉酶、脂酶、胰蛋白酶,以及可中和胃酸的重碳酸鈉。

胰臟癌 - 本港第六大癌症殺手

胰臟癌(Pancreatic Cancer)是本港第六大癌症殺手,每年有近四百人死於此症,發病年齡約在七十歲左右,男女性患上此病的機會大致相同。

(感謝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部副顧問醫生張寬耀醫生審閱本頁內容)

1. 胰臟癌是甚麼?

2. 如何導致胰臟癌?

3. 怎樣預防胰臟癌?

4. 胰臟癌的成因是甚麼?

5. 甚麼徵狀顯示患上胰臟癌?

6. 如何檢查和診斷胰臟癌?

7. 胰臟癌有甚麼治療方法?

8. 患胰臟癌後會有甚麼併發症?

9. 胰臟癌的病人如何妥善照顧自己?

10. 本地及海外支援組織

11. 相關資料

12. 相關錄像影片

胰臟癌是甚麼?

胰臟是一個大條形的腺體,位置在胃部後面,連接在十二指腸,屬於消化道器官,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幫助消化,以及製造胰島素調節血糖。

胰臟藏於腹腔深處,在胃部與大小腸等器官後面,胰臟癌是兇猛的癌症,由於在胰臟的惡性腫瘤生長緩慢,位置隱蔽,初期病徵並不明顯,即使定期每年接受身體檢查的病人,也很難從一般檢驗中測試出患上胰臟癌,因此不少病人到了癌症晚期才察覺患病,因而耽誤治療,影響生存率。即使可以進行手術切除,病人的存活時間較其他癌病患者為短。

如何導致胰臟癌?

大多數的胰臟癌發生在年齡65歲以上的人士,其他風險因素包括:

1. 種族:黑人的風險較高

2. 性別:男性比女性多

3. 抽煙:大概23倍較容易患上胰臟癌

4. 糖代謝異常:糖尿病可以增加患上胰臟癌的風險

5. 超重:超重的人有較大風險

6. 飲食:長期過量進食動物脂肪和少吃蔬菜和水果會較易患上胰臟癌

7. 化學品:長期接觸殺蟲劑後、石油或染料

8.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可能2倍較容易患上胰臟癌

9. 遺傳性胰臟炎:遺傳性慢性胰臟炎增加胰臟癌的機會,但非常罕見

10. 慢性胰臟炎:常與胰臟癌一同發現,但可能非致病原因

怎樣預防胰臟癌?

雖然我們不能完全防止胰臟癌產生,一些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有助於降低風險:

l 戒煙: 吸煙的煙霧中含有致癌物質,可以破壞DNA調節細胞的生長;

l 保持健康的體重: 體重過高增加患上胰臟癌的機會,如果需要減肥,建議採取漸進和健康的方式,以達到目標;

l 經常做運動: 適量的運動可以減少患上胰臟癌的機會;

l 健康飲食: 多進食水果,蔬菜和低動物脂肪食品可以减少患上胰臟癌的風險;

l 避免接觸危險化學品,或使用適當安全措施。

胰臟癌的成因是甚麼?

胰臟癌的成因仍未完全明瞭。胰臟的細胞變異增生,形成胰臟癌。大部份的胰臟癌指的是來自胰管上皮細胞的腺癌。


甚麼徵狀顯示患上胰臟癌?

如果大家有以下徵狀,可能是患上胰臟癌:

1. 上腹部出現與飲食無關的持續疼痛, 並會反射至背部

2.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等腸胃障礙現象

3. 出現黃疸、皮膚搔癢、大便呈陶土色

4. 體重短時間內銳減

5. 上腹部出現固定、堅硬的腫塊

6. 腹水

如何檢查和診斷胰臟癌?

醫生聽取病人病歷後,如懷疑病人患上胰臟癌,醫生會安排進行以下檢查,以探測癌腫的位置及大小。

l 超聲波檢查

l 腹部電腦掃描

l 磁力共振檢查

l 內視鏡逆行膽胰管造影術, 並抽取活組織化驗

l 經皮肝膽道造影

活組織檢查: 醫生選擇進行細針穿刺(FNA)程序時,以一枚細針穿過皮膚,利用超聲波或電腦掃描引導針頭的位置,針頭到達到腫瘤的範圍便吸取細胞樣本,樣本組織在處理後利用顯微鏡作出明確診斷。

如確診胰臟癌後,醫生亦可能安排其他檢查,以知有否擴散的情況。檢查可包括腹腔內視鏡、肺X光、骨掃描、正電子掃描、抽血驗CA19-9等。

胰臟癌有甚麼治療方法?

治療胰臟癌要視乎癌症的階段、病人的年齡、整體健康和個人取向。最重要的治療目標是完全消除腫瘤,但當這是不可能時,重點便放在儘量減慢腫瘤的生長或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一些情況下,舒緩性治療對個別病人是最適合的。

手術

目前,根本地消除胰臟癌的主要方法是用手術完全取出腫瘤,但並不是所有病人都適合,尤其是在癌細胞已擴散到胰臟癌以外的器官與及廣泛影響淋巴結和主要血管的情況下。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s operation): 這是最常用的手術模式,包括切除腫瘤相關的胰臟、十二指腸、膽囊,甚至部分胃部等。手術死亡率少於5%

約四分之一病人的胰臟癌出現在胰臟的體部或尾部,而發現時已到晚期,需要進行胰體胰尾切除術或胰全切除等。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利用高能量輻射破壞癌細胞,病人可以在癌症手術之後接受放射治療。當病人的癌症不適合作手術治療,醫生可推薦同步進行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

化療就是利用藥物來殺死癌細胞,通常是由靜脈注射或口服。這些藥物進入血液,針對較大範圍的瘤腫。雖然單靠化療不能完全消除癌細胞,但它能緩解症狀及改善生活質素。同時,化療也可以作為輔助治療,在手術取出胰臟腫瘤後採用。

標靶治療

所謂「標靶療法」是針對癌細胞之所以突變、增殖、或擴散的機制,透過分子生物技術直接阻斷腫瘤細胞生長與修復的能力,如同導彈直接命中目標。在胰臟癌治療上多與化療一同使用。

紓緩治療

如果癌症已廣泛蔓延,首要目標是減輕症狀,保持病人的生活質素。

分流手術:如果腫瘤阻塞膽管,醫生可以在膽管內放置一個不銹鋼或塑膠管支架,以維持管道通暢。如腸道阻塞,或需進行引流手術。

疼痛治理:尤其是在疾病的後期,腫瘤壓著周圍神經可引起劇烈疼痛。嗎啡可能會特別有用;當藥物不足夠,醫生可能會與病人討論其他的選擇,例如以藥物阻止神經傳遞疼痛信號,或對神經注射酒精切斷疼痛感覺神經。

患胰臟癌後會有甚麼併發症?

胰臟癌病人常見的併發症有以下幾項:


黄疸

: 當腫瘤擴大壓迫神經, 腹痛會加劇

腸阻塞: 腫瘤擴大阻塞腸道, 令消化中的食物不能通過

嚴重體重下降, 進食情況差的病人可能需要鼻胃管餵飼或靜脈輸入營養補充品

手術併發症:胰臟癌的手術非常困難,但生存機會已大幅改善,併發症包括出血、感染、血糖不穩定。

胰臟癌的病人如何妥善照顧自己?

病人接受手術前後和康復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很多,多一分認識和了解,有助患者積極面對疾病。

定期覆診:醫生會安排病人定時覆診,監察病情及復發徵狀,若發現有任何新的症狀,病人必須盡快通知醫生。

紓緩治療及其他徵狀的護理, 如維持營養、止痛等。

資料來源 : 醫院管理局‧健康資訊天地「智友站」